北京绿色空间持续拓展 40处全龄友好公园改造完成

  北京8月16日电 (记者 徐婧)今年8月15日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记者从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获悉,近年来北京城市绿色空间持续拓展,生物多样性水平显著提升。到2022年底,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8%,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9.3%,天蓝水清、森林环绕的生态城市的轮廓已经显现。

  打造绿色生态打卡地

  近年来,北京以高质量绿化工程为引领,持续拓展绿色生态空间。围绕“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的总要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思路,陆续开展了两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打造以大尺度近自然森林为主、绿色廊道相互联通的森林生态系统。

  该工程累计增绿219万亩,相当于219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栽下各类树木1.03亿株,打造了朝阳温榆河公园、南苑森林湿地等一批绿色生态打卡地,大大增强了优良生态环境、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经过科学统计,新增的森林树木显著提升了对城市空气的净化功能,每年能够消减空气PM2.5量26.76万吨,同时还能增加氧气供给195.77万吨,并可以存蓄相当于181个昆明湖的水量。

  建设“近零”碳排放城市

  实现“双碳”的目标,需要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随着首都绿色基底不断夯实,全市以森林健康经营为抓手,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抚育,让北京的森林成为稳定、优质的“碳库”。

  据测算,截至2022年底,全市林地绿地生态系统年碳汇能力达到880万吨,相当于中和了北京293万辆私家车1年的碳排放,为北京率先打造“近零”碳排放城市提供了有利条件。

  全市陆生野生脊椎动物达608种

  近年来,北京以栖息地保护为重点,持续发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结合造林绿化工程在全市建设生物多样性保育小区295处、小微湿地491处,为野生动物营造了更广阔的栖息空间。

  目前,全市已经建成79处自然保护地,使全市90%以上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黑鹳作为旗舰物种的代表,原本在房山只为了迁徙中转,目前种群数量增长到100余只。最新调查数据显示,全市已发现陆生野生脊椎动物608种,植物2088种,北京正在向“生物多样性之都”迈进。

  优化完善绿色空间结构

  北京持续增加市民身边的绿色休闲空间,提高绿色惠民水平。突出自然生态,全市建设了东城安德、石景山衙门口等城市森林53处,新建朝阳百子湾、海淀五福玲珑等休闲公园154处。通过坚持在城市核心区和中心城区见缝插绿,建成东城香饵胡同、西单体育公园等“小而美”的口袋公园及小微绿地334处。

  北京还创新提出全龄友好型公园建设理念,完成了东城龙潭中湖、西城人定湖等40处全龄友好公园改造,进一步提升公园服务功能和景观品质。到2022年底,全市已有各类公园1050个,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8%,首都市民的绿色获得感不断增强。

  下一步,北京将以规划为引领,城市总规确定的绿色生态布局将全部实现造林绿化。结合城市更新,挖潜增绿,不断优化完善绿色空间结构,在市民身边建设布局均衡的公园游憩体系。同时,通过开展森林质量提升工程,不断优化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