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10月8日电(郭其钰)近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第一检察部副主任、员额检察官徐静,如约出现在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的教室,选修《检察理论与实务》课程的学生们正等着她。
检察官走进高校当实务老师,高校老师也以柔性挂职、共建工作室等方式“牵手”人民检察院,以检校合作为平台,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在浙江实现了完美融合。
2018年,浙江省人民检察院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18所高校签订协议,搭建互聘互派、教育培训、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四大平台”。从法学专家赴检察机关挂职的“请进来”,到百名检察官进高校百场巡讲的“走出去”,五年间浙江检校合作双向奔赴、深度融合。
高校首次开起“检察学”选修课
2021年5月29日,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走进浙江大学,开启首场“检察长论坛”讲座,浙江百名检察官进高校开展百场巡讲的“双百行动”随之启动。检察机关与高校一起,共育新时代高水平法治人才。
由贾宇的第一课开篇,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建立由检察长、检察业务专家等组成的“双百行动”师资库,会同各高校精选50门课程,至当年年底就在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22所高校巡讲68场,覆盖1.7万余人。
除了巡讲和讲座,选修课程《检察理论与实务》也第一次走进高校课堂。今年9月初,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胡梅奎先后为浙江工业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的500余名师生讲授检察学概论。此后,每周二、周四都会有资深检察官来给学生们上课,徐静就是其中之一。
课堂上,徐静围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结合具体案例生动讲述如何把握“从宽”、提出何种量刑建议等。原本2个小时的课程,在学生们的热烈互动下,一延再延。
“检察官用自己多年的检察理论和实务积累传道授业解惑,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学到检察实务知识、了解法治建设的最新经验,这是检校合作的一个创新尝试。”胡梅奎表示。
“引智”入检促融合共赢
9月27日,作为绍兴市人民检察院“互联网法治与少年司法教授工作室”的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雷小政在线参加“刑事案件中类案检索与司法大数据的应用”研讨会,并结合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发表论证意见。
自从2021年领衔在绍兴市人民检察院挂牌成立“互联网法治与少年司法教授工作室”以来,类似这样的论证研讨、专家咨询,已经成为雷小政日常工作中的一部分。
“绍兴在数字检察方面做了很多探索,我们团队一直致力于青少年司法研究,双方通过共建工作室,可以更好地开展理论和实务深度合作,探索未成年人网络权益保护领域的‘枫桥经验’。”雷小政说。
另一边,绍兴市柯桥区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钱昌夫则对“检校司法实务论坛”感触良多。今年4月和5月,柯桥区人民检察院围绕中国轻纺城花样版权保护等主题,先后举办了两次“检校司法实务论坛”,“通过专家们多角度研讨论证,破解司法实践难题,一些把握不准的案件豁然开朗。”
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搭建合作高校专家库、开办检校司法实务论坛……五年来,越来越多像雷小政这样的法学专家学者,以建立工作室、柔性挂职等方式“牵手”检察院,优势互补实现了法学理论和检察实务的相辅相成。
截至2021年底,浙江检察机关共设立专家(教授)工作室31个、专家柔性挂职67人、脱产挂职5人,挂职专家共提供办案咨询意见135件、参与个案论证70余次,参与创建民营经济保护、知识产权检察、海洋检察等合作研究基地21个。
云上智库为检察数字化加速
数字化浪潮中,浙江检察机关以“数字赋能监督,监督促进治理”的法律监督模式重塑变革。在这样的系统变革中,检校合作还能做些什么?
“数字化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改革,既要不断打破不适应当前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还要探索建立新的体制机制和运行规则,这就需要理论研究大显身手,更好发挥专家学者在顶层设计中的智囊团作用。”贾宇认为,检校合作借力大数据和信息化,将更好服务检察数字化改革。
2021年,检校数字平台在浙江检察APP上线运行,平台设置互聘互派、教育培训、理论研究、实践教学等六大模块,教育培训、专家挂职、实习生接收等需求均可在该平台对接。
浙江省人民检察院综合指导处副处长胡涛介绍,以此为基础,检校合作数字平台还将打造云上智库,建立线上专家咨询平台,检察官办案中遇到疑难复杂或新型犯罪等问题,可以线上“问诊”,线上研讨功能也将打破空间限制,实现语音视频顺畅交互。
在贾宇看来,打造检校合作升级版,需要双方协同创新,秉持系统、互补和共同体理念,提升整体合作效能,推动学术资源和司法资源的融合再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