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每一个奋斗的你】“80后”新农人曹艳哲:生态循环种养 产业“环环生金”

  编者按:每一个努力生活的中国人,都是最美的奋斗者。也正是因为亿万奋斗者,才有了今日之中国。十年,致敬每一个奋斗的你。让我们一起,踔厉奋发新时代,笃行不怠向未来。

  通辽7月11日电 题:“80后”新农人曹艳哲:生态循环种养 产业“环环生金”

  记者 张林虎

  “农田、青储、秸秆、肉牛、牛粪,如果能把这些有效利用起来,进行生态有机种养殖,实现良性循环发展,前景和‘钱景’都不会差。”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辽河农场“80后”大学生曹艳哲如是规划着自己的未来。

  “外面再好,那也不是自己的家。”从小生活在农村的曹艳哲有着浓厚的家乡情怀。大学毕业后,他放弃了在大城市发展的机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

图为航拍曹艳哲的养殖场。 吕志敏 摄
图为航拍曹艳哲的养殖场。 吕志敏 摄

  见到曹艳哲的时候,他正在标准化牛舍里给西门塔尔牛添加“营养餐”。“我既是管理者,又是工人。”拌料、铲料、喂牛,顶着三十多摄氏度的高温,曹艳哲动作干净利落。

  坐落在科尔沁草原腹地的通辽市,素有“黄牛之乡”的美誉,是世界肉牛黄金养殖带。

  由于刚开始不懂技术,也不懂防疫,曹艳哲的20多头牛得了口蹄疫。这场疫病让他痛失两头牛,承受了几万元的经济损失。

  这笔“学费”让他意识到,掌握养殖技术和做好防疫的重要性。他开始潜心学习养殖技术,到处请教专家学习牛病防治、饲料配比、品种改良等知识。如今回想起来,曹艳哲很庆幸自己在创业之初就遇到了这些困难和挑战。

  “养牛绝对是个辛苦活,尤其是冬天下牛犊的时候,每天晚上得查看两三次,看牛到底生没生,要是生了,需要及时把牛犊的毛擦干,让牛犊吃上初乳,这样才能放心地睡觉。”说起养牛的艰辛,曹艳哲深有感触。

图为曹艳哲在给牛添料。 张晋一 摄
图为曹艳哲在给牛添料。 张晋一 摄

  几年下来,曹艳哲从最初的40多头牛发展到现在存栏160多头,他也从一个养牛“小白”,逐渐转变成了行家里手。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前行者。随着养殖规模越来越大,曹艳哲转变思想,开启了生态农业模式,采取种养结合的方式,打造“粪便还田、滋养土壤、优质牧草喂牛”的科学发展之路,从而达到高效、节本、增收等目标,促进健康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使种养循环模式链上“环环生金”。

  曹艳哲首先承包了村里的闲置土地,一部分种青贮和紫花苜蓿,一部分种植玉米。“用闲置的土地搞种植,种出来青贮、玉米喂牛,牛的粪便作为天然有机肥用到地里,这样不仅能节省种植、饲养开支,还能提升牛肉的品质,就形成了一条生态链条。”曹艳哲说,预计今年一头牛能挣3000多元钱,整体效益能达到40万元左右。

  富裕起来的曹艳哲并没有忘本,他主动帮助周边有意向发展养牛产业的村民养牛。在他的帮助和带动下,辽河农场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养牛的行列。王洪林就是其中之一。

  “牛有毛病了,给他打电话,他就带药来了,也不要钱,这两年没少帮我。”王洪林言语中流露着感激。

  王洪林看来,曹艳哲从一名涉世未深的大学毕业生,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回乡创业青年,这其中的付出和努力是常人无法企及的。

  如今,曹艳哲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标准化养殖场、饲料基地、青贮窖池应有尽有。

图为曹艳哲在割紫花苜蓿。 张晋一 摄
图为曹艳哲在割紫花苜蓿。 张晋一 摄

  “在我创业过程中,农场、县里给了很大的帮助,帮我安装网线、品源追溯系统,协调了电脑、打印机,让我的养殖走上科技路。”曹艳哲说,他的成功离不开农场政策的支持,这让他创业更有底气和信心。

  “下一步,想把牛的品种进行改良,继续扩大养殖场规模,带动周边的更多农户养牛,一起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强村梦。”曹艳哲希望,自己选的路走得通的话,能为更多有志于三农的年轻人提供借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