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丨陈晓霞: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中新社北京11月7日电 题:儒商文化如何走向世界?

  作者 陈晓霞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长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历史上曾被成功运用于商业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儒商文化。随着经贸发展及国际交流合作的增加,儒商文化逐渐走出国门,并在世界多地生根开花结果,为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儒商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儒商阶层初步形成,其典型代表人物是“儒商始祖”子贡。据《史记》记载,作为孔子的著名弟子,“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与时转货赀……家累千金”。

  作为有德行和文化素养的商人,儒商创造了“以人为本、义以生利、尚中贵和、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政以德”等为核心理念的儒商文化。“生财有大道……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礼记·大学》)

  儒商文化信奉以人为本、诚实守信的准则。如在《论语·为政》中就提到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学而》中也有“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的经营行为基本准则。

安徽省合肥市,两名学生展示“言而有信”、“诚实守信”书法作品。安君 摄
安徽省合肥市,两名学生展示“言而有信”、“诚实守信”书法作品。安君 摄

  尚中贵和,做到人际关系和睦,合作经营,和气生财,是儒商竞争的道义原则。“义者,宜也。尊贤为大。”(《礼记·中庸》)义以生利是儒商文化的道义观。“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趋时而动,与时俱进,“顺时而变”“因变而变”“时中之变”“权宜而变”,这是儒商文化的经营策略。

  儒商文化具有鲜明的“和平”性与“利他”性,主张“以和为贵”“和气生财”“以和济争”“和以利人”,主张规范世界经济秩序,使全球经济互补共荣。“君子之争”的儒商文化倡导公平竞争,合作共赢,达到利益共享、平衡发展。“以人为本”“仁者爱人”“天人合一”“仁民爱物”的儒商文化,倡导尊重生命,尊重自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友善、协调、统一融合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协调一致,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尊重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权利。“顺时而变”的儒商文化,与现代科学技术、时代精神相契合。

苏州包山禅寺内的天下第一文财神范蠡。文财神是中国儒商鼻祖范蠡,集道德、儒雅、财智于一身,世人皆誉其“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李俊锋 摄
苏州包山禅寺内的天下第一文财神范蠡。文财神是中国儒商鼻祖范蠡,集道德、儒雅、财智于一身,世人皆誉其“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李俊锋 摄

  儒商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古往今来,中西之间的商品贸易浸润着儒商文化,并对世界产生影响。汉朝开通的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织品、铁器等传至西亚、欧洲等区域,东西文化初步交流。

  唐宋时期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印刷术传向西方,东西文化交流逐步深入,到了元代,更为开放的政策吸引了罗马、日耳曼的旅行家、商人等。意大利商人马可·波罗(Marco Polo)于1275年左右来到中国,将亲身游览感受写成《马可·波罗游记》,该游记扩展了欧洲人的视野,拉开了西方人认识东方的序幕,为后续儒商文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16世纪,以利玛窦(Matteo Ricci)为代表的耶稣会士入华,将西方科技文化介绍到中国,亦把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等传至欧洲社会,开辟了“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时代。

  17世纪经济学尚未成为独立学科,西方经济学萌芽及儒家典籍的译介,成为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海外传播的前奏。17世纪30年代至18世纪60年代,西方社会需求及经济学的发展,助推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走出去。

参观者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内参观“做一天马可·波罗:发现丝绸之路的智慧”展览,感受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古代科技与物质文化。侯宇 摄
参观者在位于北京的中国科技馆内参观“做一天马可·波罗:发现丝绸之路的智慧”展览,感受沿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古代科技与物质文化。侯宇 摄

  20世纪10年代,首部向西方全面系统展示儒家经济思想的著作《孔门理财学》出版发行,陈焕章将儒家经济思想,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原理及要素,对以人为本、义以生利、尚中贵和、诚实守信、勇于创新、为政以德等儒商文化中的人性观、义利观、财富观、诚信观和公平观等,从消费、生产、公平等经济伦理思想进行了系统详细地阐述并展示给了西方读者。德国著名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享誉世界的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分别在他们的经典遗著《儒教与道教》《经济分析史》中谈论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时,均对《孔门理财学》中的儒家经济思想及儒商文化予以高度评价。

  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论》和《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中的“为己利他”主张,深受儒商文化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立己立人”思想影响。

  英国经济学家莱斯利·杨格(Arthur Young)在《市场之道:司马迁与看不见的手》中指出,司马迁在亚当·斯密倡导经济自由主义前就已经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提出市场机制概念和“水之趋下”这一与“看不见的手”相似的暗喻。这一理论与中国儒家主张的“有为”及“管理”相契合。

2013癸巳年民祭“史圣”大典在陕西司马迁故里韩城举行。田进 摄
2013癸巳年民祭“史圣”大典在陕西司马迁故里韩城举行。田进 摄

  美国出版的《人民年鉴手册》列出世界十大思想家,孔子位列榜首,评价孔子其人及其经济伦理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名人和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代表,越来越为更多的美国人所了解和尊重。

  3世纪后期,儒家思想经由朝鲜半岛东传至日本并深入于日本生活各领域,儒商文化在日本产生的影响范围广泛且影响1700余年。涩泽荣一提出了“论语加算盘”经营模式,被后世誉为“商业圣经”,他终生崇奉孔子之教,将《论语》看成操身行世的至圣真理。土光敏夫被誉为“经营之神”,他秉持勇于创新的儒商文化,将《大学》名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作为人生格言。丰田佐吉践行“尚中贵和”的儒商文化,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作为企业经营宗旨,把“天地人”作为企业核心精神,其子丰田喜一郎择《中庸》之语“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加于其父座右铭后变成“天地人知仁”。

山西省各界人士、孔子后裔以及儒学研究者在太原文庙大成殿前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韦亮 摄
山西省各界人士、孔子后裔以及儒学研究者在太原文庙大成殿前纪念孔子诞辰2573周年。韦亮 摄

  儒商文化作为致富经国之根本,企业家经营管理之法宝,闪耀着璀璨夺目的历史文化光芒,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相信新时代通过文化交流与互鉴,儒商文化将进一步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力,与世界各国优秀经济思想文化一道,为创造世界经济与社会和谐繁荣作出新贡献。(完)

  作者简介: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长陈晓霞。
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院长陈晓霞。

  现任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孟子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研究员,为多所院校特聘教授。长期致力于历史文化、儒学发展史、文化产业发展、青少年教育研究,尤长于儒家文化等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研究。主持近20项国家、省、市社科规划项目,出版《新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研究》《社会道德风尚研究——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游学三孔》等8部个人专著,在《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孔子研究》《理论学刊》等发表学术论文及文学作品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国家、省、市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