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7月20日电 题: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 广西“极贫角落”展焕新颜
记者 杨强 张广权 黄艳梅
中越边境广西百色市那坡县百省乡那布村后卡屯,群山环绕,山高路险,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曾让当地苗族民众苦不堪言。
55岁村民杨美主世代居住于此,以前的房子起在山头,用木板、泥巴和茅草垒起来,四面漏风。
“山路十八弯,出门就爬坡,路在半空中,地无半寸平,遇到下雨天,路滑更难行。”这是杨美主和村民们对昔日行路难的集体记忆。那时候,他们去18公里外的乡政府驻地,翻山越岭一个来回至少要好几个小时。在大山的重重阻隔下,这里的人们过着贫困且与世隔绝的生活。
5年前,杨美主一家住进了三层小洋楼,还买了小轿车,过上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新生活。登上杨家楼顶俯视,山下有他们家饲养的黄牛,还有他们经营的林场——这是一个“绿色银行”。当年杨美主卖掉一片杉树和几头黄牛,换回40万元(人民币,下同)建起眼前这栋气派非凡的大房子。
包括后卡屯在内,那布村12个自然屯如今都铺通了水泥路,许多村民家门口停放有两辆车,一辆货车,一辆轿车,家家户户有产业。对于现在的生活,杨美主“感到很满足。”
那坡县地处桂西南边陲,与越南两省五县接壤,边境线长207公里,曾经是广西极度贫困县,属滇桂黔石漠化片区。从那坡县城驱车前往平孟口岸,道路两旁桑树绵延,一眼望不到尽头。当地民众把桑树种到山旮旯里,从石头缝里“盘”出金银。
“我种植有12亩桑树,每年能养殖10多批蚕,每批可以赚到3800元,一年下来,养蚕收入有5万多元。”那坡县百合乡清华村村民黄建华说。
那坡县官方引导当地民众种桑养蚕,尝试破解边境石漠荒山地区产业发展难题。桑蚕产业成为该县主导产业之一,目前全县桑园种植面积逾10万亩,桑蚕产业覆盖127个村5000多户,年产值达2.9亿元。
农户养殖的桑蚕全部销售到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记者近日走进那坡县永乐工业园区,看到原本在中国江南沿海地区才有的“缫丝”场景,正在这座边境小城“上演”:选茧、缫丝、络丝、穿综、织造……来自当地的村民们变身成为熟练的产业技术工人。
那坡同益新丝绸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永波介绍,该公司目前正在大力推进丝路新区丝绸生产线项目建设,并着手建设一条数码印花生产线,在那坡建设集蚕桑基地、鲜茧收购、白厂丝生产、织绸、炼染、数码印花的茧丝绸加工全产业链。
距离百色市那坡县数百余公里,同样处于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的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大瑶山民众在千山万弄间开辟出一条“羊”光大道。唐美康家住在地苏镇拉棠村,她是都安澳寒羊繁育基地工人,日常负责羊群喂食和羊圈清扫,每个月能拿到3600元工资。
“之前在家里种玉米和养猪,一年下来赚不了多少钱,而且年纪大了做农活很辛苦。现在进入厂里工作,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也稳定,比以前好太多了。”唐美康说。
唐美康生活的改善得益于当地官方推动发展澳寒羊产业。近年来,都安县“深耕”羊产业,建成占地1300多亩的澳寒羊产业园和20多个澳寒羊养殖中心场,形成繁殖基地、育肥基地、冷链加工厂、饲料加工厂为一体的澳寒羊全产业链,带动逾20万民众发“羊财”。
广西澳都农牧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总监李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饲养澳寒羊的收益是100元/只,澳寒羊一年出栏两次,如果村民合作社养1000只羊,一年养两批,可获得20万元的收入。“只要有条件建羊舍羊圈,又有人工来照看羊群的话,获得好一点的收益是有保障的。”李苗说。
从边关苗岭到内陆瑶山,广西“极贫角落”在国家深入推动实施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行动中,展焕新颜。作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区和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到2020年底,广西63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379个贫困村、5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
来自官方的统计信息显示,2021年,广西脱贫人口人均收入133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多807元。2022年一季度,广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3%,增速排全国第9位,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4%。
官方通过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脱贫人口增收行动和就业帮扶专项行动,促进脱贫民众持续增收。当地还计划斥资7480亿元,实施乡村振兴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提升三年攻坚行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让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这已成为广西各级官员们新的奋斗目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