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上楼积蓄发展后劲

  工业上楼积蓄发展后劲(经济时评)

  集约化利用土地,能够有效积蓄发展后劲。以工业上楼为样板,我们期待更多的实践探索,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近年来,我国工业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但在东部沿海地区,却面临一个共性制约因素——工业用地供应趋紧。

  为此,各地采取了多种应对措施,如严格审批,控制企业质效;转型升级,提高亩均产值;腾笼换鸟,优化产业结构等等。前不久,深圳市有关部门表示,将按照每年建设不少于2000万平方米、连续实施5年的规模进度,向社会提供“工业上楼”的高品质低成本产业空间,为制造业提供更加有力的空间保障。

  工业上楼,是指让企业在高层楼房中进行工业生产的新型产业空间模式,在不改变工业用地性质的前提下,提升楼宇的容积率。在寸土寸金的东部沿海地区,改变过去“摊大饼”式的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工业上楼可以说是破解土地制约的一招妙棋。

  对社会而言,同等占地面积能够提供更多入驻空间,节约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对产业而言,更大的容纳空间,有利于产业链条中上下游企业的集聚;对园区而言,服务对象更加集中,意味着效率提高;对企业而言,则能享受到更低的用地成本。

  不仅如此,随着“职住平衡”“产城融合”理念的不断普及,越来越多的工业园区开始探索推动区域内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发展。工业上楼节约的用地空间,可以为研发办公、生活休闲乃至环境绿化提供支持,成为优化园区环境、吸引各类资源的有利条件。

  好处虽多,却也要因地制宜。并非所有工业企业都适合在高楼中进行生产,现阶段入驻的企业更多以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新材料、医疗器械等产业为主,这类高新产业生产设备较轻,振动更少,污染也小。因此,应当结合园区发展条件和企业的发展特点,因地制宜引导合适的企业上楼发展。

  无论是腾笼换鸟,还是工业上楼,都是探索工业用地节约集约化利用的经验,有利于为产业升级腾出空间,积蓄发展后劲。我们期待更多的实践探索,为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借鉴。(人民日报 白之羽)